众议院和参议院有什么区别?(众议院和参议院有什么区别)
穷途之哭网
2025-04-05 20:45:54
但在1983年以后,日本的基尼系数开始恶化,在1991年危机爆发时基尼系数达到了创纪录的0.38。
(2)市场短缺的商品,稀少性是影响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55]朱富强:《如何理解现代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表现形态: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对传导机制的考察》,《经济学家》2017年第6期。
其实,我们从现代市场经济中也可以越来越明显地看到,收入差距的最显著呈现已经不再集中在资本(者)和劳动(者)之间,而主要出现在不同等级的岗位之间,如超级经理人的出现就是明证。简而言之,工资率占据了生产要素成本的大部分,工资率应该所以而迅速地下跌,以重新恢复投资机会。但不管如何,由于经济危机还会造成普遍的失业和收入下降,因而福利水平通常也会出现大幅下降。皮革业的行业工资比平均值低8%,皮革业的秘书的工资则比平均值低15%。首先,如果信贷扩张所激发的投资是全方位的,旧均衡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样,零售商就会继续向批发商进行购买,而批发商又会向更大的中间商进行购买,等等。[13]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谢华育译,海南出版社2017年版,第56页。[48]皮凯蒂就指出,美国最富10%人群的国民收入比重在20世纪两次达到峰值:一次是1928年(1929年的大萧条前夕),另一次就是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
(2)外源型需求,海外需求状况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学界流传这样的一则有关经济危机的对话:小女孩问她爹:家里为啥这么冷啊?爹说:咱家没有煤了啊。显然,这就不是单单依据正常的市场竞争理论就能解释的,相反,这根源于真实财富的严重耗竭,源自高级产品需求的迅速扩展与有保证的消费能力之间的脱节。[13]但试问:富人的消费会指向哪些产品?储蓄资金又会投向哪些领域?罗斯巴德等奥地利学派学者之所以犯下如此明显的错误,关键就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真实市场的定价机制,不知道市场定价体系造成的价格结构分层以及社会攀比效应带来的需求假象。
以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为例,其触发因素就是美国股票市值突然出现的暴跌,乃至成千上万人的财产都被套在其中,进而又导致利润、产量和就业急速下滑。就第二个问题而言,需求扭曲往往是更为基本的,这可以进一步评估利息所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进而比较不同等级产品间的价格差异与其利息负担差异。
[59]一般地,知名大公司的职员工资通常要高于不知名的小公司,更不要说福利项目和工作环境等都要好很多。相应地,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中就将从货币收缩到价格和产出下跌视为因果关系的主线,并将货币收缩视为当局决策和银行体系持续存在危机的结果。[21]这也意味着,如果信贷扩张的后果只是强化了社会一般产品尤其是必需品的生产及其相关资本品的投资,从而使得一般产品或必需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变得更高,进而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真实需求,那么,这种信贷扩张就没有什么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市场主体被设定为高度理性的,市场信息也被设定为充分完全的,由此也就可以得出市场演化会不断地走向协调的结论。
尤其是,1989-1995年期间信用卡债务增长了35%,平均每年偿还信用卡债务的支出占16%。[26]朱富强:《市场博弈、权力结构与收入分配机制:剖解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 第4期。例如,作为新古典自由主义发源地和输出地的美国,里根、布什政府就稳步地降低税收,如企业利润税(包括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征收的)占GDP的比重从1967年的3.3%下降到1997年的2%。相应地,它首先冲击高级产品的需求和投资,继而引发高级产品的产能闲置,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克莱默:但他是一个懊恼的出租车司机。相应地,现实需求水平与有保证的消费能力之间的脱节也就越大,呆账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也会越大,由此就会更严重地破坏维持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
尤其是,大企业的员工处于计划体系中,他们的工资水平都是由合同事先规定的。而且,大企业的产品价格和劳动工资在市场上也具有指标性意义,它的变动将在市场经济中产生显著的心理效应。
显然,这两者都会显著地降低人们的社会福利水平。根本上说,这源于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差距以及相应的定价体系:较大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产品价格的分层,而产品等级化和价格分层又会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77]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导言第6页。究其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场权力的碎片化和分散化趋势,而市场权力碎片化发展的同时又衍生出放大效应。尽管中国社会由于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而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但是较大的收入差距并没有向西方社会那样瓦解经济增长的基础。既然如此,奥地利学派如何坚信其论断呢? 七、危机爆发的前夕:收入悬殊 上面学理性剖析表明,经济危机根本上不是由外来冲击暂时打破均衡所引发的偶然现象,甚至也不是某种内部扰动对市场均衡过程的妨碍或搅乱,而是源自生产和消费间的结构性矛盾。
相反,凯恩斯却坚持,只有新技术的发现才会使得资源从生产转移到投资品的生产中去,进而引发了信贷的自主扩张。而且,这些成本一旦上去之后,往往就很难下降。
例如,如果一个行星的运行出现了反常,牛顿派科学家就会检查他关于大气折射的猜测、关于光线在磁暴中传播的猜测以及成百上千的其他猜测,这些猜测都是牛顿纲领的组成部分。本章的分析则进一步指出,经济泡沫以及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市场机制本身,外来冲击只是刺破了泡沫而使得危机爆发开来。
(2)高级产品中嵌入了更为强烈的心理效应,这导致它的市场需求往往源自攀比的欲求而非真实的需要,进而使得高级产品的需求在规模上不断扩张以及在等级上不断更新。[44]相应地,基于收入差距及其衍生的购买能力,就为我们观察和预测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进而也有助于揭示出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一,按照哈耶克的观点,信贷扩张导致利率下降,致使资本品相对于消费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就会引起对资本品的过度投资,这也是奥地利学派认定的不当投资。那么,银行信用变动果真是有意识的人为结果吗?其实,正如上面分析指出的,商业银行(无论是政府银行还是私人银行)的信贷收缩根本上是出于应对不断积累的呆账之需要。另一方面,生产者主权的现代社会中,高级产品的厂商往往可以通过广告等型塑社会偏好,进而引导社会大众进行攀比式消费,将大量金钱花费在一些并非紧要的次一级需求上,由此就会出现整个社会对这些高级产品的过度需求。[52] 同时,正是由于美国是自由市场主义的发起者和推行者,因此,美国社会持续拉大的贫富差距就显得更为明显:1979-2006年,美国最上层0.1%群体的工资增长了324%,最上层1%群体的工资增长了144%,而最底层90%群体的工资只增长了大约15%,最上层的1%群体所得到的20倍于底层的90%群体。
其基本理由就是,繁荣时期往往会出现过度消费和投资,从而导致严重的资本消耗,由此成为经济衰退的引信。更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如何识别经济危机的市场内生性?根本上,这与产品的相对价格有关,进而又涉及对市场定价机制的剖析和理解。
相应地,这使得非专门资产由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流向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中的专门性资产则由于配套的非专门性资产的不足而闲置,乃至原先较迂回的生产方式也无法维持,从而会导致整个经济走向萧条。同时,这种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在持续的超前消费所造成的高级产品的过度生产和投资,进而造成资本或经济剩余的过度消耗和枯竭。
[57]但是,罗斯巴德这句话的后一段却存在严重问题,萧条时期的经济往往也并非就是必要和正常的。究其原因,收入差距会激化产品的价格等级,高收入阶层会追求更高等级产品的消费,而低收入者也会受到这种消费风潮的驱动。
六、经济危机的传导:价格机制 要真正理解经济危机的根源和触发因素,根本上在于剖析它的传导机制及其动态变化过程。[38]尽管生产技术和利率通常都依赖于资本积累,但利率可以随储蓄量变动而灵活调整,技术却不具有这样的即时可变性,因而生产过程就不具有储蓄那样的多变性。十、尾论:经济危机的思维图式 明斯基指出,任何成功变革方案的制定都必须根植于对现存制度中经济进程如何运行的理解。本文主要内容载《内生于市场定价体系的经济周期:收入分配、价格分层与超前消费》,《财经研究》2019年第1期。
例如,就2008年经济危机而言,现代主流经济学人就倾向于将之归咎于次贷问题带来的外来冲击,而次贷危机又源于房价的不断攀升、利率的上下波动以及对风险监控的缺失。四、经济危机的助长:信贷扩张 上面的分析实际上已经揭示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繁荣时期的社会生产和消费尤其是高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超越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从而破坏了经济持续增长所依赖的物质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信贷扩张不仅促成了资本品的投资和扩张,更主要是促成了生产高级产品的资本品不成比例的投资和扩张。[38](2)如果自愿储蓄的引致因素主要不是源于个人偏好的永久改变而是源于市场马太效应所导向的收入差距拉大,那么,消费与储蓄之比例也就会随着社会收入结构的变化而变动,进而也就会影响生产结构并造成经济波动。
(2)还在于对那些失败的政府干预和政策进行放大,因为失败的政策往往比成功的政策更容易引起关注。相应地,避免和克服经济危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采用凯恩斯政策避免经济危机的扩大,二是修正和完善市场机制也解决运用经济危机的根源,后者是根本性的。